首页 滚动 > 综合 > 正文

全球微资讯!突破占领制高点 咸阳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启示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咸阳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深刻实践,恰恰是突破发展战略、思想认知、增长方式、体制机制诸多方面的禁锢,进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从要素驱动转化成创新驱动,把创新势能转化为咸阳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能,从而让咸阳站在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点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相关资料图)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即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改革、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这项标志着咸阳突破科技成果转化障碍的节点性成果展示,被看作是咸阳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又一里程碑。

可以说,咸阳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支点和战略高地上。

理念突越 谋划科技驱动的发展战略

跨越科技创新的“达尔文之海”“死亡之谷”,要么成功,要么成仁。

抉择的背后是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

这种跨越需要突破的不仅是科技、人才、资金、服务、环境等的千军万马,更重要的是对发展理念的战略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

咸阳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纺织、电子、能化、医药等让这座千年古都在改革开放之初大放异彩。

以密集劳动力、资源消耗为特征的工业发展基础,决定了咸阳最初的城市发展方式和格局,作为内陆型城市,其创新的能力和活力,在当时的发展境况下,也属不易。

曾经各县区市的外出务工收入以及春节的打工返乡潮见诸报端,而煤炭、化工更是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角”在荧屏闪烁……

增容和扩能、淘汰与新兴、转型与升级……在经过大浪淘沙般的市场洗礼和技术革新下,咸阳传统工业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产业洗牌和市场冲击。

到2020年,全市已形成能化、食品、装备、电子、纺织、医药、建材等七大支柱产业,同时,也基本形成北部以能源化工为主,中部以建材、食品为主,南部以装备制造、医药、纺织、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但不可否认,咸阳域内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创新活跃度不高,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缺乏……从某种程度上说,咸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

发展的羁绊,既有战略突围的十面埋伏,更有理念突破的鸿沟险壑。

此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成为咸阳战略发展思维的破题关键。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21年3月,陕西最大的创新平台——“秦创原”横空出世。

很明显,“秦创原”就是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聚力打造的一个科研转化平台。这将“创新驱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咸阳,万事俱备,又遇东风。

“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因势而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可以看出,秦创原咸阳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是在突破咸阳曾经依靠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形态,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形态发展的理念和思维迈进,并且实现科技、人才、资金、知识产权等要素汇聚,走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思想突围 逾越发展模式的认知高墙

发展命题,被看作是境界、思想、格局的突破问题,秦创原亦是如此。

秦创原作为一个创新的发展载体,对其科学全面的认知,是打开思想的一把钥匙。

2022年,被认为是咸阳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元年,更是破题见效的一年。

在咸阳市第八次党代会上,秦创原被看作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首要举措,其意义和影响可见一斑。会议强调:聚力秦创原咸阳核心区建设,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打造两链融合“示范区”,形成创新资源“强磁场”,做大优秀人才“蓄水池”,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而在2022年咸阳《政府工作报告》中,秦创原重要作用被拉满:“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蓄积动能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秦创原咸阳核心区建设为总抓手,发挥咸阳高新区‘桥头堡’作用,实施人才兴咸计划、科技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新型研发平台,在关中协同创新发展中领跑示范,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将秦创原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认知,源于对咸阳发展实际的深刻把握,还有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知突破和提升。

咸阳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和高屋建瓴,为咸阳推进秦创原建设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维、开拓了思想。

2022年5月18日,咸阳市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专题学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专题辅导深入分析科技创新工作形势,系统诠释秦创原建设规划设想、政策举措、工作进展和实施要求。

这种传导所释放的信息,是对全市各级认知、思想的引领和示范。

而后,咸阳市秦创原建设专题培训、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相继开班,从机关到基层,从部门到单位……一时间,“秦创原”成为咸阳学习的热词,而以这样形式的学习和讨论,为加快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蓄积了力量。

同时,秦创原政策宣讲走进各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民主党派、各类商会、行业协会……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咸阳采用多维度、多形式的政策推荐模式,宣传解读。

咸阳,以上率下,以知促行。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打开思想的总阀门,走出了认知的高墙。

对秦创原思想的突破,恰恰是对自身发展的认知突围,一旦思路打开,那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很快,咸阳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共建相继开始。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良性互动、融通发展、闭环生态正逐步铺展……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机制突破 开辟科技创新的制度通道

突破机制束缚,才能舒展创新筋骨。

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机制体制是先导,而且必须大胆、超前、且具有开创性。

咸阳对标先进地区先后出台《关于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咸阳市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突破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孵化和促进成果转化,拿出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直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的堵点痛点。

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以这样的气度和魄力突破曾经的机制体制,咸阳对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非同一般。

面向高校院所设立“定制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企业在本地实施转化的项目,在享受省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奖补政策的基础上,按照省级奖补资金的50%择优再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奖补资金最高达到150万元。引导高校院所、企业在咸阳转化科技成果,按照技术合同交易额的15%给予奖补,最高100万元,奖补资金优先用于奖励在成果转化和交易服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团队)。

机制体制的利好,鼓舞的是人,鼓劲的是产业,鼓励的是创新!

针对科技金融短板制定政策,对在咸阳市设立种子、天使等科创基金的投资合伙企业按基金实际规模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来咸阳投资发展。

首创的“301”科创特区启动建设,向科技成果转化方承诺企业开办“0”时延“0”干扰“0”负担,3年资助不少于100万元……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成果转化的关键也是人。

为聚集人才,创新人才,咸阳出台《咸阳市人才安居实施办法》,每年推出1000套以上人才住房,对科技成果在咸阳转化落地的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专项购房优惠,让科技人才在咸阳安居乐业。

不拘于窠臼、不复制经验。按市场规律组建运营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13个县级创促中心正式挂牌,打造精干、高效的科技经纪人队伍。

高规格举办“人才兴咸”大会,搭平台、促合作,与49家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校地在技术研发、平台创建、人才引育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共赢发展。

一系列、一揽子机制体制上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带来的是顺畅的运行轨道,以及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

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注定造就不凡。

坚持“月沟通、季拜访、年慰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一对一联系高校院所,邀请西安交大、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校所领导专家来咸阳考察28次,推动空天动力陕西重点实验室测试中心、邱爱慈院士“强电磁脉冲检测及防护综合实验室”等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咸阳。

全省首家设立秦创原专项,连续两年向西工大、光机所等79家高校院所部署科技项目,支持经费5100万元,截至目前,累计转化校所科技成果168项。

……

从理念,到思想,再到机制,通过一系列的突破突围,咸阳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实现了跳起来摘桃子,经济社会发展的弯道超车!

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03家、同比增长44%,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3家、同比增长91%,科技型中小企业551家、同比增长112%,技术合同成交额50.4亿元、居全省第2位!

突破思维定势,跳出自己视角。

咸阳用想发展、能担当、勇突破、敢创新的精神状态和良好风貌面对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的重任和使命,正在凤凰涅槃、正在浴火重生!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