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 综合 > 正文

今日立秋 | 古时天津人咬秋,不仅吃西瓜……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北京时间8月8日2时23分

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相关资料图)

从此时节

阳气渐收,万物内敛

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气象学上的入秋,还没到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虽然这个节气名带“秋”字,但立秋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秋天来临,并非气象学上的入秋。气候上划分季节主要依据“候平均温度”的变化来定,即当地连续五天的平均温度在22摄氏度以下,才算进入气候意义上的秋季。

立秋后,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我国很多地方仍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有民谚说“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7月11日入伏后,已经忍受了一段时日“上蒸下煮”闷热天气的人们,无比渴望着凉爽秋风早一点吹来。对此,我国一些地区民俗把立秋又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

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不同分法:第一种分法,以农历七月为参照,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农历七月,那么就称为“早立秋”,反之,若立秋时已进入农历七月,就是“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六月二十二,属“早立秋”;第二种分法,以时间点来划分,0点至12点为“早立秋”,12点至24点为“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属“早立秋”。

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谚语、俗话,如“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等等。

由国庆表示,这些民间俗话来自祖祖辈辈口耳相传,虽然有一定道理,却并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此,立秋是早是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立秋三候

传/统/二/十/四/节/气

一候:凉风至

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那般盛气逼人。热气蛰伏,凉意日增。

二候:白露生

由于午热夜凉,形成了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的大地和植物上,常常会有晶莹的露珠产生。

三候:寒蝉鸣

立秋时节,暑气渐消,秋风送来丝丝凉意,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将开始鸣叫。

立秋习俗

传/统/二/十/四/节/气

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民俗学者介绍,古代南北方立秋的习俗有很大不同。南方讲究用秋水服食赤小豆,据说这样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这天还有“咬秋”的习俗,咬秋或者叫“啃秋”,比如立秋日一家人凑在一起吃点西瓜,便算作啃秋了。清代北京人还会吃茄脯,饮香薷汁,希望在秋后可以免除暑热痢疾之害。

“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古代的天津人,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01

天津人咬秋

在天津,立秋这一天还是有很多民俗讲究的,也有不少关于立秋的谚语和说法。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

天津人特别讲究在立秋这天早晨吃甜瓜,晚上吃西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西瓜本身性凉,加上立秋后人的胃肠道对寒凉食物的适应力下降,所以立秋后的西瓜应少吃,尤其是冰冻的西瓜,更不能像盛夏那样大快朵颐,否则易伤脾胃和引发其他疾病。

立秋后要吃一些温热的水果,如:梨、柿子、橘子等,以调理脾胃,这样才无损身体阳气,到了冬天比较不容易感冒,腹泻或者手脚冰冷等。

02

贴秋膘

中医有言:“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很多人,在立秋这天称量体重发现与立夏时进行对比,轻了不少。于是便有了秋风起“贴秋膘”的习俗!

一来弥补苦夏时胃口不佳失去的体重,二来又为之后的寒冬积累能量。在立秋的时候,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体内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时,料包内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对人体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湿、平补平泻的疗效。

漫长的“苦夏”里,许多人的饮食节律都不太规律,也因为炎热夏季,许多人的胃口也不是太好,为了将夏季的“亏空”补回来,但对食物丰富,品类众多的当下,“贴秋膘”还是需要“以肉补膘”吗?

所以“秋膘”不可大补,如果盲目大量、过量进补,处于“虚弱”状态的胃肠很可能无法承受,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食后饱胀、腹胀腹痛等问题。因此,贴秋膘之前,最好把脾胃调理到位,可多食用润肺、生津、利湿、健脾的食品,如莲藕、薏苡仁、红小豆等,也可煮成粥喝。

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传统贴秋膘习俗也应有所改变,要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调整,对于一些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群,贴秋膘时更应注意减少脂肪、糖的摄入。

在这个立秋时节

津城的抗洪勇士们

坚守一线

守一方平安

为我们的岁月静好

无私奉献着

标签:

精彩推送